2016年11月21日星期一

蘇賡哲: 從崇禎皇帝說起

11月2日多倫多明報      
    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陷北京時,上煤山自縊。滿城降臣對皇帝死難沒有悲傷的表現。李自成的軍師宋獻策解釋這種現象說:明朝的國政是亡在科舉制度。 官員雖然高薪厚祿,皇上有難時,新上位的認為自已頭上的烏紗帽是寒窗一二十年苦讀才考取的。那些官居極品的,則在苦讀之後再加上仕途小心方能爬上高位。這兩種人都覺得功名是自己奮鬥得來的,因而對皇室毫無感戴,所以紛紛棄舊事新。 
    宋獻策的解釋不夠全面,例如完全不提崇禎是怎樣一個皇帝,但分析臣子心態基本上是正確的。後世很多正統觀念濃厚的人,不免因而唏噓嘆息,替朝廷不值。其實,以現代眼光來看,科舉制度死亡了,在民主制度下,公務員銓敘程序仍然延續了科舉原則,仍然要讀書充實自己,通過考核才可以入「仕途」。而且和崇禎朝的臣子一樣不必感謝誰的恩澤,自然不必講忠於一家一姓。 
    共產黨也明白這道理,他們吸收和提拔幹部,不是要求幹部有沒有學問,而是要幹部忠於黨。江澤民被鄧小平叫去北京當總書記,並非鄧小平看中他的學問,如果說江澤民通過了甚麼考試,考試就是江在上海鎮壓民運令鄧滿意,通過了忠貞之試。大陸的官場文化發展到今日,甚至已不是忠於黨,而是忠於上司的上下利益結合,財色賄賂代替了資格考試。 
    特區政府和梁振英同樣深明此理,大如高官問責制,小至大學校委的委任,都用來顯示「恩出自上」。

2 則留言:

天佑女皇 說...

朱姓皇朝殺戮功臣,刻薄寡恩,杖責大臣,開跪拜皇帝的先河,朝庭設東廠,西廠,監察官員制度,做就冤假錯案,崇禎皇帝中滿州皇朝反間計,錯殺功臣袁崇煥,種種行為,賞罰不分,官員豈會效忠國家?唐朝大臣和皇帝的關係像兄弟,像英國的阿瑟王與圓桌武士。

匿名 說...

即使無反間計,朱由檢也會殺袁崇煥,像趙構謀害岳飛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