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3日星期六

蘇賡哲:苟且營生而後和諧

良景管理員
1月11日多倫多明報      
    看到兩種休兵論,一是香港建制派和抗爭派休兵,和諧搞好經濟民生。另一是抗爭派不要內訌,應該休兵。 這兩種休兵論目的完全相反,後一種是希望抗爭派團結起來,提高政治鬥爭的力量。前一種也許用心良善,不過,我們應該看看,香港最激烈最惹火的社會矛盾,是不是經濟民生的矛盾,如果是,那休兵搞好它,社會就和諧穩定了。可是,因政改引起的佔領行動、港大副校長任命事件、李國章出任港大校委會主席,以至書店老板和店員「被失蹤」,都引起示威遊行,是相對比較嚴重的矛盾,但都和經濟民生沒有關係。即是說,經濟民生搞得再好,這些事件及其不和諧的反應,還是會發生的。
    即使真正是經濟民生引起的矛盾,中國名作家賈平凹的一段對中國大陸人的批評,也非常適用於第一種休兵論:「大米不好就出國買,奶粉不好就海外帶,汽油漲價就連夜排隊加,自來水不安全就買瓶裝水喝,癌症高發就拼命養生,教育辦得不好就送孩子出國留學,總之將聰明才智全部用在苟且營生上,然後輕蔑地對為了他們的權利奔走呼號的人說:「這是個和諧的國家,你們不要太激進。」
    賈平凹所說的那些「將聰明才智用在苟且營生上」的人,也就是休兵搞好經濟民生的人,而且他們的「貢獻」在於是不用政府出手,他們自己就用各種方法「搞好」了。當然,也可以說,他們早知道政府不會搞好甚麼。此外,休兵兩字用在他們身上並不適合,因為他們從未興過兵,從來都是如此和諧。

2 則留言:

VAJRA 說...

1970,1980年代香港的國際地位遠勝大陸,臺灣,新加坡,南韓等的亞洲四小龍,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香港勝在有英國先進的制度,即自由,法治等等的制度都遠勝他們之故。

匿名 說...

香港曾經擁有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與英治時期建立的法治制度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