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當時只道是尋常 梁文道訪新亞書店 之三

《讀書好》第八十一期 讀書自由行 預告 

梁:在書店裏看到一套殷墟考古報告,是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組長李濟帶領的團隊發掘和整理的,按道理說這些報告也不愁買家,為甚麼還會在這裏? 
蘇:這套報告每本都缺了十多頁,當然後來我在朋友處影印回來了。但缺頁的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基督徒熟客臨終前吩咐家人,將自己的藏書捐贈給我,其時她太太已經將書搬到去客廳了,只等我去取書。這時他的教友正好上門探訪她,看到藏書,認定甲骨文是用來占卜的,會導人迷信,但太太又不願違背丈夫臨終心願,於是教友便建議捐出之前,在每本書都撕走十多頁,讓它們書不成書。

梁:那批書全都是關於甲骨文的? 
蘇:對,那熟客專收藏甲骨文。這些書在當年已很珍貴,但他們連陶版也撕走了,這是基督教的原教旨主義。 

梁:真的傻了⋯⋯那前來拍賣會的多是熟客嗎? 
蘇:來拍賣的就是另一批人了,這班人以收藏為樂,就不是平時逛書店的了。他們都是心目中已有一批想淘的書。這等於男性心中一直有位女性偶像,現在有機會追到手,當然來了。 

梁:既然來書店的都是一群熟客,這裏的貨源又是由熟客提供,那麼這些書總有一個大致的方向,那是甚麼呢? 
蘇:書店的定位其實跟文化大革命很有關連。文革的時候,國內出版的書被大量燒燬,香港的國內書頓時變得矜貴,各地的人都跑來香港收購,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在內,所以說香港對華文書籍的保存和引介實在有莫大貢獻。而遺留下來的,就是這一批內地的文史哲書了。雖然文革已過,國內出版業也復甦,但新亞就繼續追求這條路線了。 

香港的南洋史 
蘇:這套《魯迅全冊》共二十冊。當然《魯迅全冊》後來再版了很多遍,但這版本是魯迅過世不久後出的,比較罕見,書上還有魯迅的印章。 

梁:這版本的編者是紀念魯迅先生編輯委員會,我印象中,這一版之後的《魯迅全集》已經不是用這名字了。 
蘇:民國時候盜版也很多,所以才有印章的設計,先蓋在票上,再貼在書上。如果你賣一本沒有印章的書,便會被拘捕了。整套書才五千元,不算貴。 另外是創於 1970 年的文史藝術雜誌《大成》,收錄了不少很有分量的南下文人的文章和畫作手跡。現在價錢最低也一百元,當時不過個多個銀錢。《大成》有二百六十二本,《大成》的前身《大人》就四十二本。 

梁:但從前看《大成》,感覺在街上四處也看到,十分平常,怎麼現在那麼貴? 
蘇:正是當時以為平常,沒有保留,現在就值錢了。又比如一本金庸簽名的散文集現在竟賣萬多元,這消息想必讓你很振奮,因為你也有很多簽名書。 

梁:不多不多。 
蘇:也不一定是金庸,董橋的簽名也值錢。上次還有一本錢鍾書的《圍城》簽名本,那本近六萬元。另外這是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也很珍貴。 

梁:這書的編者是上海書局。早幾年辛亥革命百周年,我記得大陸的張立憲團隊也修復並再版了一套民國元年出版的小學課本《共和國教科書》,很受歡迎,而且出得挺漂亮的。這原裝又要多少呢? 
蘇:原本當時星幣六角,現在都要近百元了。 

欲看全文,請留意5月30日出版的第八十一期《讀書好》,或《讀書好》網上版網頁:www.books4you.com.hk 或到AppStore下載 讀書好App

1 則留言:

匿名 說...

向苏博士推荐一部台剧“巷弄里的那家书店”,他应该会喜欢,剧中的主人翁搞收购旧书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