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

牠們的離去,還帶走了什麼?

撰文:謝慧心
加東明報副刊健康醫事2011件月16日
我們把牠們看作好兄弟、好朋友,有點像閨中密友,有時也是帶去跟親友「逗利是的仔仔女女。可惜,牠們的人生時間表比人類短,往往早登極樂。
有詩人為寵物寫了一首«The Rainbow Bridge»以彩虹另一端的「天堂」,安撫寵物主人的心。而寵物離世哀傷(pet bereavement)研究,則是精神心理學對人類飼養寵物這種行為所開展的闡釋

養寵物,已成為許多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06年的人口統計數據,估計全港約有12.6%的住戶有飼養動物,種類依次為狗隻(37.7%)、貓(18.9%)、龜(18.7%)、雀鳥(9.9%)、倉鼠(7.3%)、兔子(2.3%)等其中以兩人住戶比例最多,超過三成,而三人住戶亦逾25%'至於獨居住戶亦有8.5%

飼養寵物原因家家不同,有的為解悶、有的想加添家居生氣,而英國首相府最近從流浪貓狗之家領養了「第一貓Larry,便是為了捉老鼠!而學者也有說法。《英國精神病學期刊»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早於1970年代,己曾刊登有關飼養寵物對人類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文章,其中一篇1977年的“PathologicalMourning after the Death of a Domestic Pet",探討寵物死亡如何引發主人的病態哀傷反應作者英國臨床心理學家Kenneth M.G. Keddie指,工業化令城市人的生活與大自然隔離,在家居飼養動物,可滿足人與大自然連繫的渴望此外,家庭結構的改變­---由大家族演變為核心家庭、單親家庭以致獨居的普及,都令家庭或個人得愈來愈孤立,飼貓狗鸚鵡金魚等等既是家庭的夥伴(companionship),甚至可成為家庭成員的替身(surrogate relatives)---牠們可以是你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甚至子女
可想而知,主人對其寵物,可以建立非常深厚的情誼,亦因此,寵物的離世對主人的情緒,可以帶來很大的影響

哀悼逝去好朋友的情感,寵物無異於人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蔚澄,本身亦是研究自殺問題的臨床心理學家,他指香港首宗燒炭自殺個案的當事人,在自殺前安排的「後事」,原來包括安置她飼養的小狗黃蔚澄又曾與一些企圖自殺的人士傾談,發現原來有些人會因為放不下家裏的寵物,最終放棄尋死念頭
他表示,近2030年間,學術界開展些有關人類與動物關係的研究,其中以美國、澳洲加拿大較多,大部分都指出飼養動物對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有正面影響:舉個明顯例子,養狗後,主人都需要蹓狗散步,如此,運動量會自然增加,對主人的生理健康當然較好;再者,蹓狗時容易與其他狗主打開話匣子,有助增加社交接觸機會
至於心理上,除了主人視動物為朋友,可與牠傾訴心事,照顧動物、尤其體型較細的動物,摸牠抱牠的行為,其實與接觸小孩很相似黃蔚澄指,許多人覺得與動物相處感覺愉快,原理正是跟小孩子玩耍類同。而觸摸動物時,牠的毛與體溫都有鎮靜情緒的作用,所以不少研究都不約而同發現,飼養動物人士的血壓與心跳都較低,反映情緒穩定。另一方面,傷殘人士、長者、單身人士,或因不同原因而較少與外界接觸的人(如精神病患者),與動物相處有助提升其情緒「甚至曾有一個有趣的研究指,當人注視魚缸內的金魚時,其紓緩壓力的作用,與冥想(meditation)原來很接近他說。(待續)

沒有留言: